在花源新校区即将落成之时,大家都在暗自祈祷,“千万不要有我。”因为离开高新大本营,少了方便,多了舟车劳顿;去花源就意味着为了上班,必须披星戴月;到了建设一新的新校区必须承受新装修的校舍带来的污染和对身体的伤害。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因为上了旅游学院的课,我去了花源,内心无比沮丧。
去花源的第一天,想着那么远的距离,我比往常都起得早。登上青羊校车的那一刻,感觉到的是同事们的激动和兴奋,虽然大家并不都认识,但因为“去花源”这个同样的宿命都变得侃侃而谈;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座位,所以不再纠结76路公交车上如何金鸡独立的问题,挺好!正值阳春三月,从城里到乡下的旅途很美丽,满眼的油菜花,满眼的绿色,满心的期待,感觉不是去上课,而是去旅行一样,挺好!
说着、笑着、欣赏着就到了花源。新校区不是一个传说,崭新的校舍、崭新的运动场、崭新的布局,除了刚刚发芽的花花草草的无比生命力外,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新校区更不是噩梦开始的地方,推开办公室的门,摆放整齐的新式办公桌椅,新增的饮水机,新挂的窗帘,窗外满目的绿色,除了偶尔闻到的装修气味外,这俨然就是一个不错的办公环境;后来为了减少装修材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集资购买了绿色植物,一下子感觉这地方活了,有了灵气,就好像是“穷乡僻壤”之处的一个世外桃源,挺好!
日子在乡下、城里穿梭间匆匆而过,上班不挤车,下班可打盹的日子倒也惬意。但其实最让人惬意的不是舟车劳顿之“方便”,也不是装修污染之“改变”,更不是穷乡僻壤之“平和”,而是学生的变化和不变的服务。这里的学生好像少了些浮躁,没事的时候会去上上自习,课堂作业都会按时完成,呆在学校里的日子多了,反思自己,思考未来的时间多了,成绩上去了,人也成熟了;而校园里的各种配套服务也是一应俱全,有的甚至因为大家都是“乡坝人”而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老师们更是获得了课排得相对紧凑的特殊“照顾”;老师们只要有课都会一整天呆在学校里,确实是少了对家人的照顾和呵护,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老师,但在经过短时间的调整之后,大家很快改变了自己以前的生活模式去适应生活中的变化。不得不惊叹于老师们的超强适应能力,城乡之间、喧嚣与宁静之间这种感觉像是坐时空穿梭机的生活都能应付自如。不仅如此,在高新大本营举行的各种工会活动中,在青羊校区的周末监考场上,还能见到大家努力奋斗的身影,挺好!
大家并没有因为这种“发配”而变得萎靡,因为距离而变得生疏,因为“天高皇帝远”而变得懈怠,大家只是改变了生活的节奏和步伐,改变了生活的路径和场所,不变的是圆梦的追求,不变的是支持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做一个成职人,真的挺好。
心想着什么时候能再回到花源去看看那里的变化,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