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下午,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由李天昊副局长带队,在非遗处张擎处长、保护中心王燕梅老师的陪同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和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舒莉、赵婷婷、罗锋三位老师和非遗社团的同学们受邀来到龙泉驿区柏合镇梨花街社区,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柏合草编。一行人先后考察了柏合草编进学校和社区草编工坊,寻访草编匠人、听草帽与毛主席的故事、了解草编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李天昊副局长在了解柏合草编的“编辫子”技法
柏合草编走进课堂
龙泉驿区的柏合学校开设了非遗相关课程,将草编引进课程,老师就来自柏合镇当地,在草编匠人的指导下,小学生们在仔细认真地“编辫子”。
柏合学校的草编课堂
柏合草编活在社区
离开校园,我们又来到了梨花街社区,在探访中了解到,最早是湖广填四川时期,草编技艺作为客家人的传统技艺被带入四川龙泉驿地区,迄今已经有四百年之久的历史。

张擎处长(右)与舒莉主任(左)在了解草编编织技艺
草编是用麦秆编织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一门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柏合草编又以“柏合草帽”最为出名,不仅被销往全国各地,又因为毛主席曾经佩戴,而成为当地的一张宣传名片。
草编艺人刘涛老师的麦贴画——关羽像
社区为了传承草编技艺,开设了草编工坊,将本地的草编匠人聚集起来,参与草编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还组织和开展研学课程、草编集市等一系列活动,让柏合草编能走出社区,走进校园和走向市场。

当地的草编匠人在草编工坊制作产品
学院师生参与体验
在柏合学校和草编工坊,来自非遗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参与体验了柏合草编的制作,这虽然是一项传统技艺,但由于体验场景生活化和产品实用性强,体验的过程趣味十足。

同学正在体验草编的制作
参观学生感悟:“本次活动极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机会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希望柏合草编也能作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片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草编文化,爱上草编文化。”
政行校地合作助力非遗
考察结束后,龙泉驿区文体旅局以及柏合镇梨花街社区相关部门组织了柏合草编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成都非遗学院师生与政府、草编行业的专家和老师们一同针对柏合镇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发展、草编产品的创新与营销等问题献计献策,助力非遗在社区的传承与发展。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作为成都市政府主办的、专业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教学研究机构,有能力、有责任为成都市非遗项目助力,构建校地合作的平台,从品牌构建、产品设计、材料创新和宣传营销等方面,对柏合草编进行整体的包装与提升,会让这一非遗项目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供稿人:鲜聪杰、曾林
指导老师: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