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杰作”的北京中轴线,在2024年7月27日正式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其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认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高度评价:“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它不仅是定义城市空间的“物理轴”,更是见证了古都发展的“文化轴”。
3月20日,成职讲坛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弘涛担任主讲嘉宾,举办了一场题为《北京中轴线——探索千年古都的“脊梁”传奇》的文化讲座,吸引了200多名师生代表参加,共同探讨“北京中轴线”背后的中华智慧。
刘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生动的讲解方式以及丰富的视觉资料,带领听众走进了一个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奇妙旅程。从曹魏邺城的对称布局到唐长安的繁华街巷,再到北宋东京突破里坊制的市井生活,直至元大都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始终围绕着中轴线展开。刘教授特别强调了自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在历经明清两代至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文化象征方面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以轴线为核心,融合政治、经济与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在有序环境中生长的独特智慧。东亚地区诸多古代都城的建设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例如日本奈良的平城京和京都的平安京几乎完全模仿了唐朝长安的棋盘式布局;韩国古代都城的设计同样借鉴了中国的理念,宫殿布局和城市礼仪空间等方面均能找到与“北京中轴线”的相似之处,彰显了中华文明在东亚文化圈的重要地位。
针对“北京中轴线”申遗工程,刘教授深入分析了其“活态遗产”的保护特点,并解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持续性原则的实际应用路径。提及四川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时,刘教授通过都江堰-青城山双遗产地和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的例子,构建起从京畿轴线到巴蜀文明的时空对话。
“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砖石堆砌而成的遗迹,它更是中华文明延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动体现。从邺城到长安,从开封到北京,再到奈良与京都,这条无形的文化轴线跨越时空,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文明传承的故事。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孤立的辉煌,而是代代相传的对话。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共同守护和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
一审一校 刘丽萍
二审二校 杨小丽
三审三校 张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