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洋——从技术到管理:一名产品人的十二年成长之路

发布日期:2025-03-03   来源:   点击量:

蒋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2012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现任重庆威视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南京分公司事务)&产品设计部经理。其深耕产品设计与研发12年,主导完成几十个定制化项目,服务中国电科院、三峡通航局、南方电网、国电南瑞等2024年接手南京分公司,开始从事团队搭建、客户资源拓展,为公司提高客户响应速度和项目服务质量。多次获公司年度优秀人员,十年荣誉员工等荣誉。

一、谈母校与专业:扎实的根基是远行的底气

蒋洋大学读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当时学院的课程设计非常注重实践,安排学生参与校企联合项目。有幸多次参与重庆威视真科技有限公司,音视频剪辑、平面设计、前端开发相关项目的工作。让从学习书本上的理论到落地实际设计开发的全流程都有了切身体会。印象最深的是导师向华和牟奇春老师,在他们的教导和带领下,逐步完成校企合作的任务。除了专业知识,在学生会软件组从事的设计工作,以及由老师带队组建设计工作室,负责学院部分网站维护,校内活动设计的工作。这两个工作的经历也让受益匪浅——过程中培养了他的设计和沟通能力,为职业前期发展奠定基础。这些看似和专业无关的能力,反而在后来带团队、对接客户时帮了大忙。

二、职场十二年:从技术员到分公司负责人的三次跨越

1. 初入职场:技术沉淀期(2011-2015)

刚毕业时,蒋洋在重庆威视真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都技术研发中心实习,主要负责平面设计、前端研发和影视剪辑工作。工作任务繁重,虽然工资不高,但四年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项目,小到文案优化、图片美化,大到独立开发完整项目、三维引擎、裸眼3D交互等新技术研发,这段经历让其养成了“死磕细节”的习惯——好的产品设计,差1毫米都可能让客户流失。

2. 转型突破期:从技术到管理(2016-2023)

2016年公司业务扩张,蒋洋主动申请带项目组。第一次管理8人团队时,发现技术思维和管理思维完全不同:技术追求完美,管理需要权衡进度、成本、团队情绪。印象最深的是三峡项目,项目的现场实施在江面的趸船上。他带着现场实施团队,每天早晚乘船到现场实施。刚开始的一周,条件艰苦,趸船上没有午餐提供。他带着团队连续两周中午啃着干粮做系统部署。最后提前完成交付,优化了用户的管理方式和监控流程。这个项目让他明白: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而是第一个卷起袖子干活的人。

3. 二次创业期:从0到1开拓南京市场(2023至今)

2023年下旬公司决定成立南京分公司,蒋洋顶着压力接下了这个任务。协调成都同事,在南京找办公室、招人、拜访陌生客户……前几个月压力很大,感到迷茫。最有印象的事情,是找办公地和宿舍时,为了方便配合用户和中介刚签完合同,结果用户电话过来说他们要搬迁办公地。另外南京负责的业务和总公司有所区别,人员要求高。在临时租的控办公室里,进行初始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新同事对分公司的规模、工作的压力等,有抱怨、有离职。现在回想,正是这种‘拓荒’经历,让学会了如何用最少资源撬动最大价值。

、给学弟学妹的4条真心建议

1. 不要迷信“对口就业”

“保持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这一行,是最容易接触到新技术、新应用的产业之一。利用好优势,提前准备,把握机会。我见过学机械的成了金牌销售,学会计的转型产品经理。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些才是未来10年不被淘汰的核心竞争力。”

2. 抓住“不舒服”的机会

“任何一个岗位,不是你具备能力了才上。而是先上去,倒逼自己赶紧适应,掌握这个岗位需要的能力,需要你有跳出舒适区的心态。如果领导让你负责陌生领域、外派到新城市,只要不是纯画饼,建议咬牙试一试。我接手南京分公司时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硬是边学边做,现在反而成了全公司最懂‘成本管控’的技术出身管理者。”

3. 理想主义要有,但别“玻璃心”

“理解用户、引导用户、成为用户。甲乙双方的关系,就是甲方出钱,乙方提供产品服务。年轻时常抱怨客户无理、领导固执,后来发现:商业的本质是妥协的艺术。就像做设计,既要坚持专业底线,也要学会把‘你的需求’翻译成‘我的方案’。”

4. 发展“可迁移”的软技能

“通用能力无比重要,不能只有高智商,需要高情商。在企业的人际交往、沟通协作中,在项目上汇报演讲、人情世故中。都在反馈这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维认知、沟通表达等软实力。无论是技术岗还是管理岗,有三项能力永远稀缺:快速学习能力(例如一周摸清新行业)、共情沟通能力(让客户觉得你懂他)、资源整合能力(用别人的优势补自己的短板)。这些比考证更重要。”

最后蒋洋想对母校的学弟学妹说:职业生涯不是短跑,而是登山。有时候绕路是为了看清方向,摔跤是为了学会选鞋。只要保持‘向前走’的耐心和‘不怕重来’的勇气,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