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韵侨声溯根源,情系华夏传文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 助力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作者:曾丹 编辑:段艳姣(旅游分院) 审核:吴杰楠 时间:2025-07-04 浏览:
触摸古蜀根脉,翰墨写意中华情。7月4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蜀韵侨声溯根源,情系华夏传文脉"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指导老师赵琪、曾丹带领下,为35名来自俄罗斯、美国、南非、西班牙等地的海外华裔青少年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活动。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带领华裔青少年们亲历古蜀文明曙光,触摸农耕文化脉动,更以笔墨为桥,于翰墨丹青中感悟汉字承载的文明基因。

上午,实践团队的寻根首站深入历史长河上游,在被誉为“天府之根”的宝墩遗址博物馆里,实践队员们化身文化讲解员,为华裔青少年们详细解读了四千年前古蜀先民的生活图景。讲解现场,一件件古朴陶器、玉器等缓慢映入眼帘,华裔青少年们屏息凝神感悟着长江上游文明的璀璨曙光。随后的中华农耕文化馆研学,则铺展开一幅恢弘的华夏农耕智慧画卷。志愿者们从精耕细作的农具体系讲解到泽被千秋的水利工程陈述,使华裔青少年们于一粒粟、一穗稻中,深切体悟到了“耕读传家”的文明基因如何在华夏沃土生根发芽,滋养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墨韵传心,汉字书写激活文化基因。午后墨香弥漫的书法课堂,成为文化认同的生动现场。此次书法活动有幸邀请到四川中华文促会宣教工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艺术教育学会副主席、专家评委,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刘伯洪老师作为主讲,他以“启蒙-结缘”开篇,深入图解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汉字演变历程,让华裔青少年与志愿者们读懂了“横竖撇捺间的五千年文明密码”。

在书法体验环节,实践队员们“一对一”指导华裔青少年们握笔、运笔。当毛笔在宣纸落下第一道墨痕,俄罗斯营员李俊璋屏息凝神:“从甲骨文的酒坛祭祀,到今日包容‘衣'‘田’的吉祥符号,这方寸之间都藏着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千年祈愿呀!”书法教师刘伯洪动情道:“他们写的不只是汉字,更是对血脉根源的虔诚朝圣,希望孩子们带着这份文化自信,成为文明交流的青春使者。”





后期,实践队还将继续带领华裔青少年们体验茶艺、剪纸、川剧脸谱等非遗项目,通过“文化搭桥·青春同行”的方式,以文化浸润筑牢侨青精神家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四海侨心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