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职博士后史卫梅博士、卢超博士在国外知名SCI源学术期刊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 发表论文 “Study on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of lithium on nitrogen doped silicon carbide nanotubes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通讯作者单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该研究是在国家973计划子项目“锂离子电池高压富镍型三元正极材料的改性制备和锂传导机理研究”的资助下完成的,是我校积极开展校院合作、实施军民融合举措以来所取得的又一项优秀成果。
论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氮原子在碳化硅(SiC)纳米管不同结构位置的掺杂机制,实验表明,特定位点的氮掺杂降低了锂离子在SiC纳管中的扩散能量势垒,改善了锂离子在纳米管中的吸附与传导特性,这种氮掺杂SiC纳米管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本研究属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应用范畴,对于新材料的结构预测、原子与分子设计、动力学合成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应用前景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