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建设质量,7月14日,创意设计学院特邀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静瑜教授围绕创设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展开指导。刘院长结合创意设计领域发展趋势,产业需求、实践教学、学生发展等维度给出各专业人才培养建议、意见,为创设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思路。创意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谢科教授主持会议,副院长张芝敏教授(主持工作)、教学办主任、各专业主任参会。
研讨会上,刘院长首先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核心问题展开剖析,强调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产域特征、”两大维度。“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必须打破‘闭门造车’,要让方案既立足行业前沿,又扎根区域经济土壤。”刘院长指出,需通过精准调研明确地方产业对设计人才的具体需求,例如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数字设计产业等领域的岗位缺口,从而让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针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专家提出六点优化建议:一是强化前期调研,涵盖行业动态、企业用人标准及毕业生发展轨迹;二是细化岗位需求分析,明确核心职业能力要素;三是精准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突出“职业能力”导向;四是构建“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衔接;五是持续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实操能力;六是优化课程内容,融入行业新技术、新理念。针对如何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地见效的问题,刘院长认为,“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是重要路径。该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与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策划、设计、执行全流程,既能强化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职业能力,又能提前适应职场节奏。“实践教学不能停留在‘模拟’层面,要让学生真正接触市场、服务社会,这才是培养‘能打仗、打硬仗’的设计人才的关键。”
接着,刘院长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需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一方面要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推动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同时引进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另一方面要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升级实训室设备,确保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设计软件、制作工具,实现“学用无缝衔接”。在质量保障层面,刘院长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定期评估、企业反馈等方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最后,围绕人才培养的创新特色,刘院长提出五大方向:一是依托“非遗大师工作室”,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培养兼具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二是深化“服务区域的传承应用”,让设计成果助力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三是强化数字化应用能力培养,顺应数字设计、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发展;四是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五是推进跨专业融合,鼓励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交叉协作,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
此次研讨会,刘院长对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亮点与不足进行了细致剖析,提出的建议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创意设计学院谢科副院长向刘院长致以诚挚感谢并表示,将认真梳理吸收意见,进一步完善2025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懂设计、强实践、能创新”的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