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杨牌村“河长制‘七进’进乡村・共庆丰收话治水”活动现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深度响应地方治水需求,以“青春志愿护水”为纽带,与基层河长、民间河长、村民代表同频共振,成为这场“丰收与治水同行” 活动中最富活力的青春力量。 杨牌村文化广场上,治水主题交流会在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杨牌村基层河长率先登台,详解“1131”村级河长工作模式——“一个闭环管理、三支专项队伍、多元主体参与、一套制度保障”的治理体系,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的生态文明核心。服务队学子们紧扣乡村生态建设实际,对 “三支专项队伍”的实操细节格外关注:从河道巡查的动线规划到隐患整改的落地标准,从村民动员的沟通技巧到日常维护的责任分工,学子们主动提问、记录要点,现场与基层河长探讨“志愿力量如何精准嵌入地方护河体系”,让“校地协作护水”的方向愈发清晰。 随后,新津区青年民间河长提出的“打造‘治水研学打卡点’”建议,更与该服务队“寓教于实践”传播护水知识的初衷不谋而合。该服务队当场与民间河长交流“或许可以加入简易水质检测体验,让更多人亲手感受河水变化”,青春想法与护河实际需求的碰撞,让“守护河流就是守护丰收”的共识愈发深刻。最后,新津区河长办的总结讲话,更坚定了队员们“以志愿行动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治水主题交流会结束后,服务队跟随杨牌村河长直奔河长制工作驿站——这里不仅藏着当地治水的“幕后故事”,更是服务队与地方护河机制“深度对接” 的关键学习阵地。驿站工作人员掀开厚厚的台账本,每条河道的“健康档案”清晰呈现:哪段河道曾有漂浮物、哪处岸边存在排污隐患、整改措施是什么、复查结果如何…… 队员们逐页翻看,深刻意识到:护河不是“一次性行动”,而是“动态巡查、持续整改、长效守护”的系统工程。 “先测水温,再测PH值,动作轻一点!”在杨牌村西河生态廊道,一场“校地联合水质检测”实操火热开展。志愿者们正使用水质试纸,看着试纸颜色变化,再对照标准色卡,直观读取河水的 PH 值、溶解氧等指标。“数据会说话,河水真的变好了!”亲手操作的实验让大家对河水的水质改善有了真切感知,也让“治水护水”的意识在心中更加牢固。 这场“青春护水行”,不仅是一次志愿活动,更是城市建设学院学子“将热情融入实践、用行动守护生态”的起点。未来,服务队将持续深化与新津区的校地合作:带着定制化水质检测工具包、生态护河知识手册,主动对接更多镇村的治水需求;以“巡河护水 + 知识宣讲 + 实操教学”的模式,既当“碧水守护者”,也做“护水宣传员”;把城建专业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动能,让青春力量融入基层治水、赋能乡村发展,让生态文明的底色在校地携手守护的碧水中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