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 城市建设学院 > 团学动态 > 正文

【城建学院】镜头映初心,青春筑梦现代化--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日期:2025-07-23   来源: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 2025 年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暨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文件精神,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响应《关于深入推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实施意见》中 “引导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的要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镜头致敬・花桥智导实践行”团队于 7 月 12 日踏入新津区花桥街道金桥社区,开启了为期 7 天的社会实践之旅。此次实践紧扣共青团中央 “实践育人赋能现代化”专项行动部署,以 “行走的思政课” 形式落实教育部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团队以镜头为媒介,以行动为支撑,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书写青春篇章,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镜头定格峥嵘,传承红色基因

团队的首站是寻访抗战老兵,他们用镜头定格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94 岁的李爷爷颤抖着双手抚摸着军功章,深情地讲述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高炮部队负责保卫铁路桥梁,30秒内必须完成战斗准备。”李老回忆起1952年的江桥保卫战,浑浊的眼眸突然泛起光芒。“敌机俯冲时,炮弹就在头顶炸开,我们全排20分钟击落两架敌机,那股子拼劲现在都忘不了!”作为炮兵指挥员,他带领战士们在三年间作战上百次,用钢铁意志筑牢防空屏障。1958年黑龙江特大洪水中,李老主动请缨,连续七天七夜奋战在九江大堤,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成员们认真聆听,详细记录故事,并精心整理史料,将老兵的口述转化为珍贵的文字档案和影像资料。队长感慨地说:“每一道伤疤都是民族的勋章,我们有责任让历史的回响传得更远。”青年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传承着红色基因,向英雄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跟随城管脚步,感受柔性执法魅力

在城管执法体验活动中,队员们跟随执法人员巡查街道。清晨的商业街,车辆乱停乱放,电动车横在路边,小轿车占用盲道,商铺门口杂物堆积,街道拥堵不堪。在执法队员带领下,同学们迅速行动,将电动车推至指定位置,耐心劝导商户纠正占道行为。

经过努力,街道车辆停放有序,拥堵状况明显改善,行人步伐也变得轻松。同学们在实践中收获成就感,也深切体会到城管工作的不易。他们认识到,城市管理并非只是规则的执行,更是需要用心感知、用行动维护的细致工作,离不开城管队员在细微处的默默付出。

   

   

慰问环卫工人,致敬平凡坚守

晨雾未散的花桥街道,成都职院学子与环卫工人的身影已交织成动人图景。特制竹扫帚在青石板上划出弧线,学生们俯身拈出石缝里的塑料袋,用刷子一遍遍擦去顽固污渍。“原以为扫地简单,没想到要反复弯腰近百次”,王同学的感慨里,藏着亲身体验后的真切感悟。

58 岁的陈师傅凌晨 4 点清扫 3 条街道的坚守,张阿姨每日用香皂细细擦拭工具时 “街道干净才舒服” 的朴素信念,都被悄悄记录。当身影辗转至金桥社区,牛奶、毛巾、香皂在传递间散发着暖意,李师傅额头的汗珠映着眼角笑意,在镜头里凝成温暖剪影。

卡通 T 恤与绿色马甲相映,扫帚声与关怀语交织,既是青年扎根基层的成长实践,也是社会向劳动者致敬的生动注脚,在晨光里徐徐铺展成文明画卷。

     

     

搭建智慧导览,赋能社区文旅发展

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社区文旅资源进行实地调研,搭建智慧导览系统框架。花桥街道依托成都地铁 10 号线的交通优势,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已形成商贸、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镜头致敬・花桥智导”实践团队聚焦智慧文旅建设,组建 2 个专项组,对花桥场镇核心区、地铁站点周边、白鹤滩湿地公园等 12 处重点区域进行全覆盖调研。团队运用三维建模等技术,绘制高精度路线图 23 份,标注文化地标、交通节点、商业设施等关键信息 218 项。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历史建筑、特色商铺等信息,设计出集语音讲解、路线规划于一体的小程序原型,为社区文旅发展注入科技动力。这一创新举措将提升游客游览体验,更好地宣传推广社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助力社区经济发展。  

     

 

建立服务基地,持续担当青春使命

实践期间,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与花桥街道金桥社区达成共识,正式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未来,双方将通过常态化合作,持续组织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以专业所长服务社区发展。

七天的实践之旅,是青年学子以初心映照时代的生动注脚。从用镜头打捞红色记忆,到以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他们将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与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在基层治理中注入青春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行走的成长课,更是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缩影。当更多青春力量扎根大地、服务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必将激荡起更澎湃的动能,让青春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