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职院学教学团队评审指标体系
2008年06月17日 浏览量: 次 编辑:
供稿:财经系
四川省高职院学教学团队评审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评审要素 |
评审标准 |
分值 |
1.团队组成
24分 |
1-1
综合水平 |
团队设置1
整体素质3
成果4 |
教学团队设置合理;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团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专兼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果显著。 |
8 |
1-2
知识年龄结构 |
学历比例2
年龄结构1 |
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学历和知识结构;老中青搭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 |
3 |
1-3
职称结构 |
正高比例2
高级比例2
中级比例1 |
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有1名以上正高级技术职务,高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5%以上,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达到75%以上。 |
5 |
1-4
双师结构 |
“双师”比例3
兼职教师5 |
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且有一定比例的高水平兼职教师。 |
8 |
2.团队带头人
22分 |
2-1
学术水平 |
师德1
治学理念1
影响力3
技术服务2 |
带头人师德高尚、事业心强、理念先进、治学严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学术水平高,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 |
7 |
2-2
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成果 |
教学能力3
教研项目1
教学成果3 |
带头人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承担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或教改项目;获得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 |
7 |
2-3
组织与管理能力 |
组织能力4
领先水平2
团队建设规划1
运行机制1 |
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和领导能力,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
8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审要素 |
评审标准 |
分值 |
3.人才培养情况
38分 |
3-1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 |
校企合作4
教改专业1
培养方案2
专业特色1 |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合作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所在专业为校级以上教学改革(精品建设)专业;及时跟踪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所形成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满足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富有高职教育专业特色。 |
8 |
3-2
专业(群)
人才培养方案
的实施 |
教学内容3
精品课程2
顶岗实习1
人才共育2
开发教材1
教材水平4
实践数学4 |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且效果好;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学时较高;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途经与方法得当,效果好;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有1本以上教材列入国家规划,有1本以上教材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设有省级以上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水平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内容先进的实训项目训练,建设有一定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特色明显。 |
17 |
3-3
教学改革
及成果 |
教改思路2
教研项目1
教研论文2
教学成果2 |
教学理念先进,教改思路清晰,教学改革有创意;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以上,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或相应的教学奖励1项以上。 |
7 |
3-4
毕业生情况 |
就业率1
专业对口率1
社会评价4 |
所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居领先水平;毕业生主要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专业对口率高;有实际证据和事例表明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
6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审要素 |
评审标准 |
分值 |
4.技术服务情况
8分 |
4-1
科研项目 |
科研项目2 |
承担有市级以上或横向科研项目5项以上。 |
2 |
4-2
科研成果 |
科研论文1
科研成果2 |
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篇以上;有市级以上科研成果或获得过相应的科研奖励。 |
3 |
4-3
技术服务 |
社会服务3 |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
3 |
5.团队建设
规划
3分 |
5-1
团队建设规划 |
建设规划1 |
建立有教师引进和进修培养制度,有适应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团队建设规划。 |
1 |
5-2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
职业发展规划2 |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
2 |
6.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5分 |
6-1
管理制度 |
校企双方1
制度健全1 |
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校企双方,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 |
2 |
6-2
执行效果 |
合作机制3 |
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
3 |